13年的交易過程中,我深知交易認識,交易經歷才是我的核心競爭力。
最近去參加一個交易的研討會,一名交易者對我說,進行交易其實很簡單,就是一些關鍵的要點,他交易了半年多,已完全掌握并獲得了穩(wěn)定的利潤。
我知道,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由于交易行為來源于交易認知,交易認知是基于交易經歷的,六個月的經歷,想要超越所有的關鍵認知是很不現(xiàn)實的。
以前我也認為自己有很強的理解力,985院校的人智商肯定也不會差,不需要經歷就能了解許多事實,但是生活和交易中隨著時間的推移,越來越多的東西影響了我的自大。一直到某個時候,有一件事情完全粉碎了我傲慢的自信。
以前我們經常聽說,當你做了爸爸才知道,為人父母的不容易。當時并不是很理解,直到我的孩子出生以后,我才為其蘊涵的深刻含義和感情而震驚。
突然間,我明白了,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信息:主觀性與客觀性。
從前有個朋友到西藏旅游回來的時候,他告訴我,喜馬拉雅山很壯麗。我能很輕易地接受它所包含的客觀信息:喜馬拉雅山非常壯麗。但是直到我真的去了,在山腳仰望喜馬拉雅山,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他當時口中的雄偉壯麗,這是一種主觀感受。只有自己去經歷才能懂得。
毫不夸張地說,許多信息是一目了然的,從字面上也很好理解。但是那只是表面的。只有通過親身體驗,我們才能獲得真正意義的知道。就像很多人經常對我說,我寫的文章對他們幫助很大,他們也都懂,但是實際交易還是做不好,就算你懂得了人生的很多道理,但你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一樣。
實踐出經驗,這同樣適用于證券交易。比如止損,資金管理,交易規(guī)則,加減倉,讓利潤奔跑等。每一個人都可以清晰的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。
但是止損并不是簡單的止損,在止損背后隱藏著一種平衡,以及資金管理背后的智慧。這兩種認識層次的主觀形態(tài),并非文字的表達就能懂,而是要我們通過交易經驗所感知到的。
就像馬云在一次演講中所說:知識可以靠勤奮獲得,而智慧只能靠經驗。
比如我寫的這些文章,不具備十年左右的交易經驗是不可能完成的。在交易領域,10年磨一劍是必須的。要提高交易認識,就必須要有長期的經驗,因為交易最有效、最基本的核心邏輯是一系列的主觀形態(tài)的認知構成的。如果對整個交易體系的某個環(huán)節(jié)了解還不夠強,市場的不確定性將在未來時間教你分分鐘做人。
某一天,這個體系的弱點將被市場打敗,進而導致其資金曲線的崩潰。
朋友曾開發(fā)過一套交易系統(tǒng),其交易的進出場規(guī)則都遵循正向交易預期的本質。他輕倉分散,把錢用到了合理的地方,減少了損失,保持了利潤。
但他對資金上的“合理”認知不夠,有一段時間的持續(xù)止損超過歷史最大回撤,對本金造成嚴重損失。此時,他對資金管理本質的認識又一次加深,對“理性”的認識更加深刻。這豐富了他的交易觀念,完善了自己的交易系統(tǒng)。
想要提高的自己的交易見解來自于失敗經驗。由于人們對交易的認識是以經驗為基礎的,因此,人們對交易認知的突破往往來自這些失敗的深層因素。
痛苦和創(chuàng)傷可以深入骨髓,這一時期是對交易提高認識的最好時機。為什么非要十年磨一劍,因為它還不夠鋒利。
我在交易的頭幾年里,我常常自己覺得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交易的本質,但是幾年之后,越來越多的交易經歷一直影響我對交易的看法。在那幾年里,我不斷地更新和改變自己的交易系統(tǒng)。
后來,愚蠢的頓悟感覺開始逐漸消退,交易認知開始變得穩(wěn)定并且能夠承受不斷的沖擊。從那一刻起,我才真正了解到交易信念是什么。所說的自信,是交易者對自己的自信。
一種無可比擬的信仰,那就是,它足夠堅強,能可以承受任何沖擊。它需要一個過程,一種體驗,思考和感知的過程。
隨著信息與通訊的快速發(fā)展,人們開始變得焦慮不安,渴望盡快達到穩(wěn)定獲利的能力。但是在交易中不行。通向成功的捷徑,經歷是最有價值的資產,這不是雞湯,是事實。
每一個從事交易的人都應該理解,交易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比賽。英雄,要有足夠的耐心,要有毅力,要有經驗,用認識來武裝自己。
十年磨一劍,等劍出鞘的時候,你將會有仗劍走天涯的勇氣,寶劍在手,天下我有的霸氣。